科研
首页 > 学院新闻 > 科研 > 正文
彭志海教授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封面论文,研究成果有望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10日浏览次数:

完成肝移植手术

是终末期肝病患者走向重生的重要第一步

但要长期生存还远远不够

术后免疫系统的稳态重塑非常关键


近日,我院临床教授彭志海团队

成功绘制出肝移植患者

术后一年内外周免疫系统演变动态图谱

可精准评估患者术后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

有望为抗排斥治疗提供更精细化的个体化用药指导

帮助他们完成移植术后免疫系统的稳态重塑


2024年5月6日,我院临床教授彭志海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The Innovation上正式发表题为Dynamic immune recovery proces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vealed by single-cell multi-omics analysis 的封面文章,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图片


图片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移植术后免疫系统的稳态重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他克莫司是肝移植术后维持免疫平衡的主要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过强易导致感染、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免疫抑制不足则引起急性排斥或移植物失功。因此,精准评估肝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难点及热点。


为了深入理解免疫抑制剂给药的低免疫状态下肝移植术后的精密免疫应答过程与动态演变规律,我院临床教授彭志海团队采用单细胞测序(scRNA-seq)、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多细胞因子检测、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以及流式细胞术等多种方法对多个纵向研究队列(队列1、队列2和队列3)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分析,成功绘制了肝移植后一年内处于低免疫状态下的免疫演变动态图谱并提出了一个有助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治疗的四分期临床管理框架和多个潜在的早期预测和干预排斥的指标。


该研究揭示了免疫抑制剂作用下稳定恢复的移植患者术后1年内的免疫应答模式呈现四阶段进程:第一阶段为术后前7天,第二阶段为术后7天至15天,第三阶段为术后15天至90天,第四阶段为术后90天至365天。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组学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肝移植术后四分期恢复过程中的特征性转录变化和细胞变化,绘制了肝移植术后免疫稳态重建动态图谱。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免疫细胞的变化进行细致分析,识别并验证出多个可在早期识别和干预排斥的分子标记。

图片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彭志海教授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四分期的临床管理框架,有望为肝移植术后患者临床管理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南。





图片
彭志海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肝移植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腹部大脏器移植的临床基础研究和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专项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市级课题数十项,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2007年度、2012年度和2015年度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和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eClinicalMedicine 等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供稿 科研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