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完成商业首飞,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人造太阳“夸父”首次亮相,一箭41星再破纪录……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情系人才,进高校院所、入企业园区,在调研考察中提出“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把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锚定新坐标、擘画新蓝图。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征程。2023年以来,人才工作稳步推进,人才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引领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功能不断强化彰显。
建设高能平台,形成人才“强磁场”
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总抓手。
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北京着力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及国家级创新平台,昌平、中关村、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实现高质量在轨运行,整体统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资源力量,凝聚中央和地方合力,贯通科研体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网络正逐渐形成。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面向前沿赛道和共性技术,布局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长三角国家技术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上400余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策源的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建设如火如荼,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国之重器”大装置大平台大项目相继落户,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崛起,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
高能级平台成为人才“强磁场”。湖北首批认定建设省级人才基地20个、人才驿站30个,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广西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济南精心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海外聚才、赛会引才、校地融合等五大人才平台,多方位、多渠道、多举措吸引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
厚培战略人才力量,提高自主培养质量
托举“神舟”、遥控“嫦娥”、牵引“玉兔”、驾驶“祝融”……这一个个成就背后,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做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上,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多地将建设战略科学家和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山东实施战略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按需支持。四川计划到2025年,形成一支250人左右的战略科学家及后备人才队伍。华中科技大学实施“基础研究支持计划”“重大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等,推动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聚焦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要求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国科学院部署战略先导专项,计划将一半以上基础研究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中国科协推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帮助32岁以下人才走好科研生涯第一步。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关键在人才。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工程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扩容,14所高水平大学入选,致力于培养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浙江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地,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主办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带动全国各地掀起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的新热潮。
人才引领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武汉“光谷”、贵州“数谷”、合肥“声谷”、株洲“动力谷”,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成长,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成为人才优势引领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继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西藏、新疆后,2023年7月中央组织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又启动了“组团式”支援青海工作,一批批医疗专家为当地带去先进技术,不断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组团式”帮扶向基层延伸。重庆选派百团千名专家下基层,贵州以“一县一团”方式选派科技特派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京津冀,“人才共享”正在使整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在东北三省,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升级,从“雁南飞”到“凤还巢”,人才集聚回归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增添底气。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2023年9月,第五届“科学探索奖”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不少机构和地域实现了“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格局,助推科研生态不断优化,带来了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深化改革,是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战略之举。坚持授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深处破冰。
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北京探索战略科学家负责制,陕西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鼓励领军人才挂帅出征。上海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让一线科研人员自主调剂经费使用进度。
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激发创新活力。河南创新省直事业单位引才机制,实现用人单位自主使用编制岗位、自主制定发布招聘方案、自主组织考试考察、自主办理关系手续,实行结果备案。甘肃制定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政策清单,将行政部门应该下放的权力全都下放,可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的事情全都由用人单位决定。在授权松绑的同时,各地加强约束监督,确保用人主体接得住、用得好。浙江宁波鄞州区拟定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工作管理细则,制定标准化流程,保障评审过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
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强化激励勇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制度安排”“加强对作出重大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等5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多地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湖北推行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江苏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企业人才评价机制,新疆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持续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安徽下放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把是不是人才、是什么样人才的话语权交给企业。江苏淮安建立产业人才举荐制度,对人才不看“帽子”看实力。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各地探索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深圳以立法形式明确,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并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会、捐赠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
加强政治引领,砥砺报国之志
2023年11月,厦门大学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科学家精神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绽放。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领、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画好人才“同心圆”。
广泛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团结凝聚高层次人才。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参加北戴河休假、有关部门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传递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帮助人才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各地结合主题教育,丰富形式、建立制度,传承红色基因。甘肃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邀请红军后代讲党史,推动人才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激发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太原采取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各类人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爱国是知识分子精神的鲜明底色。各地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激励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山东搭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阵地,常态化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沙龙、院士专家讲坛等,弘扬科学家精神。
联系服务人才贵在用心用情。各地区建立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构建“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在全社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尚。湖北评选表彰优秀人才,营造“四个尊重”浓厚氛围,以“楚人爱才”的温度点燃“人才兴鄂”的热度。上海建立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